高考前的一天晚上,一家人坐在飯桌前。桌子上擺著好幾個菜,有葷有素,熱氣騰騰的,散發(fā)出熟悉的味道,讓楊亦直流口水。母親從廚房邊的木柜上拿過一瓶酒遞給丈夫,朝他賢惠地點了點頭,坐下來,把跟前的一盤小雞燉蘑菇挪到楊亦的跟前,朝他疼愛地笑了笑,自己夾起一筷子酸菜粉條吃起來。父親倒了一小杯酒,仰頭干了,心滿意足地抿了抿嘴。楊亦瞅著父母,心里突然冒出一絲感慨,隱隱覺得父母似乎有什么話想對自己說。
“楊亦,出去闖闖吧!”
父親又給自己倒了一杯酒,端起杯子,放到嘴邊,嘬了一小口,放下杯子,望著楊亦,輕聲地說道。
“。”楊亦一時沒有明白父親的意思,不解地望著父親,又瞅了瞅母親,母親的臉上露出慈祥的微笑。
“想好報什么學校了嗎?”父親拿起一根大蔥蘸了蘸醬,塞進嘴里咬了一口,似有所思地問道。
“我還沒有想好……”楊亦扒了一大口飯包在嘴里,嘟啷地答道。
楊亦的確還沒有想好。從小到大,他就是一個溫順聽話的孩子,完全沒有東北男孩的調皮搗蛋,什么上樹掏鳥、下河捉魚都沒有他的份,每天放學就回家,待在屋子里就沒了動靜,搞得父母總覺得把個女孩子生成了小男孩。楊亦自己倒沒覺得有什么不對的,他的確不太喜歡和同齡的孩子玩耍,更愿意看看書做做題,要不就是到城外的樹林里轉一轉,在河邊坐一坐,抬頭望望藍天白云,低頭看看綠草野花,放松放松心情,琢磨些天馬行空的事。
只是一進了高三,楊亦也就沒了閑功夫,學習越來越緊,每天十張卷子,語數(shù)英、史政化,輪番來一遍,腦子是麻木的,握筆的手是機械的。他再也沒有時間去城外看日落月升、晨曦晚霞、林動水流;也沒了時間去胡思亂想,琢磨些讓人聽起來匪夷所思的古怪問題,他現(xiàn)在要考慮的是考什么大學,報什么專業(yè)。
楊亦不想離開家鄉(xiāng),雖然他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他的初中同學里有人已經(jīng)去南方闖世界了,回來的時候把外面描繪成了一片繁華似錦、歌舞升平,只是他也清楚這里面多少有炫耀和吹噓的成份。
楊亦不愿離開家鄉(xiāng),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想讓父母太過辛苦,父母已經(jīng)為他付出了大半生的辛勞,不能再讓他們操心了。他想考一所本地的學校,這樣父母的負擔就不會太重,他也可以時時回來照顧他們。
但是,父母的想法出乎了楊亦的意料。他沒有想到他們會讓自己出去闖,這和很多父母恰恰相反。一時間,他猶豫了,隱約猜到了父母的想法——魚躍龍門,望子成龍——父母一輩子普普通通,為生活忙碌,現(xiàn)在他們把一輩子的期許放在了他的身上,希望他能夠走出家,走出小鎮(zhèn),去闖蕩外面的大世界、大天地,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們希望你能夠出去看看……”
父親端起酒杯仰頭干了,目光不舍但閃著堅持。楊亦聽懂了父親話里的意思,知道他應該做出選擇了,不僅僅是自己的選擇,也是父母的選擇。
“我知道了,我聽爸媽的。”楊亦望著父母,輕聲地說道,帶著自信和決意。
大學四年,楊亦就是在三點一線中度過的。對這座南方的城市,他并沒有太多的印象,偶爾出去走走,也多是到城外的江邊坐坐。骨子里他還是喜歡安靜點的生活,甚至有些自我封閉,同學們一開始還不理解,覺得他一個北方男孩不應該那么的內向,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沉默的羔羊”,簡稱“羊羔”。他也不在意,還是我行我素,不改初衷。
臨近大學畢業(yè),同學們都忙著找工作或者埋頭復習考研,他卻好像還沒有反應過來,每天還是按部就班地在宿舍圖書館直線來回,搞得大家都用異樣的目光打量著他,眼神里帶著羨慕嫉妒,仿佛他已經(jīng)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不用擔心自己的未來。
其實楊亦知道,他甚至還沒有想好自己的未來到底該如何選擇。他想過回老家,潛意識里是想回去的,他不喜歡大城市的喧鬧,不喜歡城里人的傲慢,還有斤斤計較。但他不想辜負父母的期望,他們是希望自己留在大城市的,在他們的觀念里,孩子能夠在大城市工作原本就是一件值得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的事,也是他們一生的最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