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馬褂在清朝是非常尊貴的賞賜。不過,獲得賞賜的人,卻不敢隨便穿在身上。這是怎么回事呢?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看看黃馬褂有什么作用?
(清朝黃馬褂)
按照功能作用的不同,黃馬褂其實共分為四個種類。
一、行職褂子。
所謂行職,顧名思義,這是一種與職業(yè)相關的用途。每當皇帝出行時,皇帝身邊的所有隨從,包括大臣、侍衛(wèi)在內,全都要身穿黃馬褂。而此處的黃馬褂就有點工作服的意思。
統(tǒng)一穿黃馬褂,無非是為了體現威儀,震懾眾人。
顏色的選擇上,一般都選擇黃色。黃色是象征皇室的帝王之色。此外,侍從還要集體在帽后戴孔雀翎,腰間佩上官刀。如此一來,整齊劃一的造型,再加上象征皇權的黃色,皇帝還未走近,皇室的威嚴氣息就已經撲面而來了。
這種行職褂子是徹徹底底的工作之用,一旦不在皇帝身邊,侍從就不準私穿黃馬褂了,否則將會被治罪。
。咎m秋狝)
二、行圍褂子。
這種黃馬褂主要是打獵或比武之時,皇帝專門用來賞賜的物品。
咸豐皇帝之前,歷代清朝皇帝都會到木蘭打獵20多天,也就是當時說的圍獵。但凡在打獵中表現優(yōu)異,在把獵物獻給皇帝時,都有機會被皇帝賞賜一件黃馬褂。除了獻獵物外,一般圍獵期間還會進行一些類似于射箭、搶棒等比賽,通常是要求滿漢蒙官吏全部參加。一旦有人表現突出,或者達到了規(guī)定的某些要求,皇帝都會賞給這些官員黃馬褂。
這種褂子也同樣只有在陪同皇帝圍獵時可以穿,若其他時候穿,也會被扣上“覬覦皇權”的帽子。
以上這兩種黃馬褂屬于低級褂子,由于獲得的門檻比較低,因此在外形上也與高級褂子有所區(qū)別。
一般來說,低級褂子的紐扣都是黑色,而高級褂子的紐扣則通常與布料顏色相當,都是黃色。
除開紐扣之外,高級褂子上一般都還會繡有幾團龍紋,龍紋的數量,通常是根據受賞人身份而定。比如親王級別的人獲得黃馬褂,那么褂子上往往都會有八團龍紋。而其他高級褂子上通常只有兩團或四團龍紋。至于低級褂子,就沒有任何圖案了。
。ㄆ蕉ㄌ教靽蟮膶㈩I,圖取其意)
三、武功褂子。
清朝初年,但凡在戰(zhàn)爭中立下大功的將軍,會被皇帝賜予“巴圖魯”的稱號,又或是被封為爵爺。這些獎勵,無一例外都是表現皇帝恩賜,展示親密的手段。到了后來,黃馬褂也漸漸具備了這些功能。
比如武功黃馬褂,一般是賞賜給在戰(zhàn)爭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將軍。像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凡是能在平亂戰(zhàn)爭中立下功勞的人,都能被賜予黃馬褂。由于清廷急于平亂,就大肆封賞。太平天國平定之后,幾乎每個參與平亂的將軍都得到了一件黃馬褂。
四、特賜褂子。
特賜黃馬褂一般是皇帝賜予欽差大臣和外交官的一種身份象征。通常情況下,當大臣獲得這種特賜馬褂之后,必須要騎著馬繞著紫禁城走一圈,以此來彰顯出皇恩浩蕩。這在當時也被視作是一種榮耀。
另外,有一些皇帝或者太后特別寵愛的人,也有機會被賜予這種特賜馬褂。比如清末時期,慈禧太后便賞賜了一件黃馬褂給為自己開火車的司機。
需要補充的是,像第三類和第四類這兩種高級褂子,皇帝在進行賞賜的時候,都會批準他們“準予穿”或是“常服之”。但事實上,就算是“常服之”,受到賞賜的人也僅僅會在重要的慶典中,才敢穿出來。畢竟這是皇帝御賜的衣服,一旦破損或弄臟,或者穿錯了,都是不太好交差的。
清朝最著名的黃馬褂,要屬李鴻章曾穿過的一件。
1895年,李鴻章在與日本談判《馬關條約》之時,曾經遭遇了一個日本浪人的行刺。當時李鴻章掛了彩,將黃馬褂染了色。李鴻章在臨近昏迷之際,仍然不忘叮囑身邊人,不要洗血跡,要將黃馬褂保存好。在李鴻章看來,這件染色的黃馬褂,便是他報國的最好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