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秦國相繼攻下韓國的少曲、高平、汾陘、野王城,韓王讓上檔郡守馮亭把上檔獻給秦國以求秦息兵,馮亭不聽,卻決定把上檔郡17縣獻給趙國。又過了兩年,秦昭王派兵攻打趙國。趙國大將廉頗在長平深溝高壘,堅守不出。秦軍圍攻4個多月沒能攻下,糧草供應(yīng)不上。范雎使用反間計,派人重金收買趙國大臣,散布廉頗年老怯戰(zhàn)、秦國最怕趙奢之子趙括出戰(zhàn)的流言。趙王中計,起用毫無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趙括替換廉頗任主帥。秦國大將白起采取誘敵深入、分割包圍之法,使趙軍腹背受敵。趙軍戰(zhàn)敗,45萬士兵被“秦軍坑殺”,趙括死于亂軍之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zhàn)”。秦軍乘勝追擊,攻破趙國的太原郡。秦將白起提出馬上攻取趙國國都邯鄲,范雎以軍隊補充休整為由沒有同意,與白起結(jié)下恩怨。“長平之戰(zhàn)”后,雄踞北方的趙國從此一蹶不振,走上了衰亡的道路,而戰(zhàn)后的秦國更加強大,雄視天下。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王龁率軍圍攻邯鄲,未果。秦昭王見攻城不下,秦軍傷亡很多,強令白起重新率軍攻趙,白起托病拒不執(zhí)行,引起秦昭王發(fā)怒。白起先被撤職,后被賜劍自殺。范雎向秦昭王建議,改用鄭安平為主帥攻邯鄲。由于秦軍在“長平之戰(zhàn)”中采用殘暴的殺降辦法,激起趙國人民的義憤,奮力抵抗,加上魏、楚兩國聯(lián)合救趙,秦軍戰(zhàn)敗。王龁提前撤離邯鄲外圍逃出,主帥鄭安平遭到反包圍,率領(lǐng)兩萬殘兵投降趙國。魏、楚聯(lián)軍乘勝追擊,攻到了河?xùn)|,收復(fù)了大部分失地。按秦國法律,被保薦人有罪,保薦人也受處罰,秦昭王思考再三,沒有追究范雎的責任。兩年后,河?xùn)|太守王稽因被人舉報勾結(jié)諸侯,觸犯秦律,被處死。范雎清楚自己用人之錯已經(jīng)造成嚴重后果,認真思考后決定辭去相國職務(wù)。幾天以后,范雎入朝,告訴秦昭王說:“有一說客,剛從函谷關(guān)東邊來,叫做蔡澤,是個辯士,他明白三王的仁政、五霸的功業(yè)和世俗的變化,秦國的政事很可以寄托給他。臣看的人很多,但都比不上他,就連臣也不如他,所以臣大膽地把他推薦給您。”秦昭王召見蔡澤后大為喜悅,就拜他為客卿。范雎假稱病重,請求歸還相印。秦昭王免去了范雎的相位。蔡澤任了幾個月的相,有人說他的壞話,他怕被殺,就借病辭去相位,歸還了相印。范雎辭去相位后,回到他的封地應(yīng)城例平民生活,不久便去世了。
范雎不愧是一代名相,為秦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范雎在秦國為相十多年,其“遠交近攻”的謀略對后人用兵有著深遠的影響;其“固干削枝”的平內(nèi)策略以及“長平之戰(zhàn)”所施反間計,也非常讓人嘆服。范雎由于其坎坷的經(jīng)歷和個人性格,也暴露出一些缺點,恩怨太過分明,“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成為他的座右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人評價范雎小肚雞腸、睚眥必報,其實不妥。他位極人臣后對須賈和魏齊的報復(fù),與他早年所蒙受的迫害有一定關(guān)系。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他的評價是:“范雎這個人,并不是忠心為秦國謀劃,初始就是想取穰侯而代之,所以才刻意尋找穰侯的軟肋下手,結(jié)果使秦昭王斷絕了母子大義,失去了舅甥親情。范雎真是顛覆他人的能手。”其實,秦昭王對四大權(quán)貴應(yīng)早有看法,只是一時無法應(yīng)對而已。對穰侯魏冉的免職,是等有了人可代替才予以實施。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對范雎的評價是:“昭王得到范雎,廢掉了穰侯,驅(qū)逐了華陽君,增強、鞏固了王室的權(quán)力,堵塞了權(quán)貴壟斷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諸侯,使秦成就帝業(yè)。(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這4位國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獲得成功的。由此看來,客卿們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呢?假使這4位國君拒絕客卿、閉門不納,疏遠外來之士而不用,就不會使秦國富強,秦國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魏國的一起冤假錯案,趕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卻讓秦國如虎添翼,變得更加強大。盡管在政治品格上存在瑕疵,但智謀深遠,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范雎仍不失為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