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又稱京杭運河或大運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jīng)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一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那這么偉大的工程,是哪個朝代的哪位皇帝建造的呢?
歷史上,京杭大運河在隋、唐、元、明、清時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伸、擴寬,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江南一帶在全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地位不斷加強、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導致的。
首先,京杭大運河始建于隋朝,是隋煬帝命令開建的,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瑯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這條運河在當時被認為是在濫用民力,是隋煬帝貪圖安樂享受的象征,多有人認為此運河的開鑿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隋朝大運河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jīng)濟實力,征發(fā)幾百萬人,開通了一條縱貫?zāi)媳钡拇筮\河。
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動用百余萬民工挖通濟渠,連接黃河淮河,同年又用十萬民工疏通古邗溝,連接淮河長江,構(gòu)成下半段。
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萬余,挖永濟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構(gòu)成上半段。又過兩年,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杭州)。
至此,共用五百余萬民工,費時六年,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兩千七百余公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大運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chǔ)上開通的。它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大運河的開通,對我國以后經(jīng)濟發(fā)展有重大意義。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的真實目的何在?明末袁于令在《隋史遺文》中稱其“為流連之樂耳”。
隋煬帝實施大運河開鑿計劃,最初到底是出于何種動機?這是史學界至今爭論不休的話題。目前,主要有“交通說”、“經(jīng)濟說”、“政治說”、“軍事說”四種說法,從這些說法來看,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完全是出于國家長遠戰(zhàn)略利益和促進國內(nèi)經(jīng)濟發(fā)展、富國強民的考慮。
但千百年來,民間一直持有異議,其中以唐王泠然的觀點最有代表性,其《汴堤柳》中稱:“隋家天子憶揚州,厭坐深宮傍海游。穿地鑿山開御路,鳴笳疊鼓泛清流。”晚唐秦韜玉也認為,隋煬帝“種柳開河為勝游”。
明末袁于令在《隋史遺文》中的評價更為直白。“秦政之筑長城,為防胡計,非為游娛也。開河之役,誠有功于后人,若論楊廣,則只為流連之樂耳,未可與秦皇并也。”從古人這些觀點來看,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的原始動機不過是為了個人“游幸”的需要,即所謂“出于君王游幸之私意”。
在隋朝大運河尚未全線貫通前,即在南運河通濟渠與邗溝剛開通時,隋煬帝便乘龍舟,率領(lǐng)著皇后妃嬪、文武百官、僧尼道士和大批兵士,大張旗鼓,大講排場,前往其最早封地江都(今江蘇揚州)巡游去了。隋煬帝先后巡游了三次,最后就死在揚州。
所以,歷代詩人都有隋煬帝“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詩句。如杜牧《汴河懷古》:“錦纜龍舟隋煬帝,平臺復道漢梁王”;王許渾的《汴河亭》:“廣陵花盛帝東游,先劈昆侖一派流”;汪遵的《汴河》:“隋皇意欲泛龍舟,千里昆侖水別流。”
關(guān)于開鑿隋朝大運河,民間還有一種更為玄乎的說法,稱隋煬帝出于“鑿穿王氣”的思索。古代帝王都迷信,隋朝是剛完畢南北團結(jié)不久的統(tǒng)一王朝,隋朝皇帝更忌諱他地有“王氣”。當時一位叫耿純臣的人發(fā)現(xiàn)了他地“王氣”。隋煬帝信以為真,遂開鑿了隋朝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