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演芭蕾舞電影《白毛女》
進行反復修改排練,再經過多次去日本、赴朝鮮的邊演邊改,又加上在每年春秋兩季的廣州國際外貿交易會上作為招待外賓的來訪和在眾多的節(jié)日公演后,《白毛女》的演出水平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時,江青下令將之拍攝成電影,以“突出成績”、“擴大戰(zhàn)果”。
于是,1970年,已經是“師姐級”演員的石鐘琴帶著青年演員茅慧芳把“白毛女”和“喜兒”跳上了膠片。該劇先于1970年由上海電視臺聯(lián)合上海電影制片廠,試驗性地拍成了11本黑白電視屏幕復制片。第二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著名的電影導演桑弧執(zhí)導,該劇被拍攝成舞臺藝術片,從此傳遍天下。
文革期間,芭蕾舞電影《白毛女》是江青的重要“政績”,這使它在每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紀念日里都成為重點節(jié)目。但如果剝離這些政治性的因素去看,《白毛女》在藝術上也有頗多可圈點之處,這從它在文革結束以后表現(xiàn)出的持有藝術生命力可以看出。據說,后來羅馬尼亞拍攝的芭蕾舞劇藝術片《山姑娘》,就完全沿襲了《白毛女》的片頭處理的風格和樣式。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1/2)

從輝煌走向平淡
像所有當年的“樣板戲”明星一樣,石鐘琴的生活因為“白毛女”而有了巨大的改觀,她有專門“板服”,“像軍裝一樣,不過沒有領章和肩章”,也有“板車”,負責接送演出,當初那種車子在上;旧蠈iT用來接待外賓。她還有“板飯”,一個月有12塊的營養(yǎng)補貼,而當時她的工資才34塊錢。
她還接到了無數群眾來信--當然,包括求愛信。但那時候,石鐘琴根本顧不上談婚論嫁,也不允許談婚論嫁,在劇團里,演員在32歲之前結婚是需要特別批準的。
1978年,石鐘琴到達她人生輝煌的頂點,被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石鐘琴在上世紀70年代結婚,隔了多年后,才生了小孩,丈夫是上海電影制片廠的攝影師,生育之后,石鐘琴重回舞臺,又跳了《天鵝湖》、《雷雨》等名劇,40歲以后才結束演員生涯。退休之后,石鐘琴在一所民辦的芭蕾舞學校(雅心藝術)當老師。
。ㄗⅲ菏澜缟鲜状伟选栋酌钒嵘习爬傥枧_的是日本的松山芭蕾舞團,1955年2月12日,芭蕾舞劇《白毛女》第一次在東京日比谷公會堂上演。)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