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婷婷?”
“嗯,借書是嗎?”
“對,好嗎?”
“好!不,我說的是不好,不好,不好。掛了,再見。”
一陣持久的嘟嘟聲過后,有些起風了,樹枝搖曳,晃動著燈影;椟S中,一個巨大的黑影正大步向前走去。
如果,你的兩個孩子相差不大,一個正處于需要媽媽建立安全感的關(guān)鍵期,另一個正處在第一個成長分離的焦慮期。那么,當二者都十分需要你時,你會舍棄哪一個?
如果,你們在回家的路上,一個正處于昏昏欲睡,如果稍稍再開一會兒,多繞一個圈再回家,她就能進入夢鄉(xiāng),安穩(wěn)的睡到天亮。可是另一個卻因為長時間坐車而變的不耐煩,有些哭鬧,恨不得馬上回到家中,她便會安靜下來,似乎是她的一種解脫。那么,你會選擇走最近的路回家?還是朗意繞遠多開一會兒?
如果,兩個孩子都病了。都希望媽媽能夠抱著自己。似乎媽媽的懷抱就是最好的靈丹妙藥。如果不抱就會一直哭鬧。那么,你會選擇抱誰?而看著另一個哭的撕心裂肺?
如果,一個孩子喜歡安靜,而另一個孩子喜歡熱鬧。那么,你會使你的生活熱鬧起來還是讓它選擇安靜?
生活就是這樣處處充斥著矛盾,而你卻只能選擇其中一個。
以上的這些選擇,我?guī)缀趺刻於荚诮?jīng)歷著,而且生活的瑣碎足以使情況比上面的例子復(fù)雜的多。
寫完這些,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很老套的故事:
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草帽,小女兒賣雨傘,老太太成天愁眉苦臉。一位鄰居問她:“老人家,你每天都在為什么而發(fā)愁呢?”老太太說:“唉,一到下雨天,我就擔心大女兒的遮陽草帽賣不出去;等天晴了,我又擔心小女兒的雨傘賣不出去,你說我能不發(fā)愁嗎?”
是的,大部分時候,我就是這個老太太。
我一直在努力突破自己,改變自己。直到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很受啟發(fā)。作者認為:
“對于多子女,不要強求自己對每個孩子公平,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即使你覺得公平了,孩子們自己也會比較,總會比出個高低。不要把精力放在是不是闊平上,而要對每個孩子給予他們獨特的愛,讓孩子覺得,你對他是特別的,給予他適合他的獨特的愛。”
那一刻,我豁然開朗。我突然明白,對于二胎家庭來講,父母一味的強調(diào)公平,最后很可能失了平常心。總是擔心一個孩子受冷落,勢必讓另一個人不被重視。手心手背都是肉,哪個都不想被傷了心,很可能最后自己心力憔悴,也就是我此時的狀態(tài)。
曉曉生病每天去醫(yī)院輸液,上午兩瓶下午一瓶,我因為上班而不能陪伴她,我很自責。回家以后經(jīng)常因為跟丁語涵做游戲而不能專心陪伴曉曉。我很難過。我在想,當時丁語涵生病去醫(yī)院輸液,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小姨都去陪著,每次去醫(yī)院都不少于三個大人。結(jié)果曉曉現(xiàn)在卻今非昔比…我的內(nèi)心總是忍不住這樣對比。
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是否公平,所以一直在比較,一直在糾結(jié)。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引導”的。本來孩子不會覺得父母對她們不公平,往往因為父母自己的擔心而一遍遍的提醒孩子去比較。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越怕什么就偏偏發(fā)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