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悠久的民俗文化中,有兩個節(jié)日是紀念歷史人物的:一個是端午節(jié),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一個是寒食節(jié),為緬懷晉國大夫介子推。今天講講介子推的故事。
一、重耳流亡:
春秋時期,晉國內(nèi)亂,晉惠公登基后,害怕公子重耳威脅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殺重耳。從此,重耳走上了流亡之路。
重耳踏上流亡之路時已經(jīng)43歲,按理說,算是垃圾股了,基本沒有指望能東山再起,再當國君了。
所以,追隨重耳的也就有介子推、狐偃等幾個人了。
二、介子推割肉做湯:
流亡的日子很不好過,一路上風餐露宿、顛沛流離,還要躲避追殺,一行人狼狽不堪。
有一次,一個叫頭須的隨從,偷走了重耳一行人的糧食。重耳饑餓難耐,眼看就要暈死過去。
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塊肉,與采摘的野菜一起,煮成肉湯給重耳吃。重耳大為感動,承諾有朝一日輝煌騰達時,一定好好報答重耳。
三、寧落一群,不落一人
19年后,重耳歷盡千辛萬險,終于當上國君,就是大名鼎鼎的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曾追隨他四處流亡的功臣們大加封賞。連偷糧食的頭須都有份兒。卻獨獨忘掉了有肉湯之恩的介子推。
介子推倒是不在意,但是鄰居解張憤憤不公,賦詩一首掛在城門上。詩中說: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
五蛇從之,為之丞輔。
龍反其鄉(xiāng),得其處所。
四蛇從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晉文公看了詩,很是懊悔慚愧。召見介子推,想要賞賜金銀珠寶?墒,介子推羞于如此接受獎賞。帶著老母,不辭而別,登上綿山,隱居起來。
四、介子推之死:
晉文公親自率眾人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山深樹密、重巒疊嶂,無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留下一面作通道,希望能逼迫介子推出山。
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死不從,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究不見二人出山。
后來,有人在一顆干枯的柳樹下發(fā)現(xiàn)了母子的尸體。介子推后背堵著柳樹樹洞,樹洞中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是一片衣襟,衣襟上用血書提示一首: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五、寒食節(jié)的由來:
晉文公悲痛萬分,為了表達思念和歉意,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同時下令,在介子推遇難這一天,舉國上下,寒食禁火,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來歷。
古人非常重視寒食節(jié),人們要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新火,作為新一年的起點,謂之"改火"。
寒食節(jié)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這一天,人們不能開火做飯,吃一些蒸餅、飯團、鴨蛋等事先準備好的冷食。
六、“足下”的由來:
晉文公還將一段燒焦的柳樹帶回宮中。命人做了一雙木屐,每次穿它,都黯然神傷,嘆道:“悲哉,足下!”傳說,這就是足下(對對方的尊稱,譯為“您”)一詞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