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認(rèn)為,清談只是表象,士人清談往往談?wù)芾、概念,有些命題很有價值,這不能說誤國,而官員不工作,凈瞎扯,影響工作效率,但還不至于誤國。西晉亡國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敗導(dǎo)致的社會動亂,官員清談是政治腐敗的表現(xiàn),是表而不是本。
陳寅恪先生曾著文分析所謂“清談?wù)`國”,他說:“如果是林泉隱逸清談玄理,則縱使無益于國計民生,也不致誤國。清談?wù)`國,正因在朝廷執(zhí)政即負(fù)有最大責(zé)任的達(dá)官,崇尚虛無,口談玄遠(yuǎn),不屑綜理世務(wù)之故。”
陳寅恪先生還說:“清談?wù)`國是西晉滅亡的原因之一。那時候的西晉官場是一面奢談名教與自然將無同,一面窮極奢侈享受,名士與高官合為一體,而變亂就在這種風(fēng)氣中孕育。此風(fēng)不到西晉最后滅亡,不能終止。”此話有理。
西晉滅亡有很多原因,晉武帝司馬炎驕傲自滿,不思進(jìn)取,社會風(fēng)氣敗壞肯定是原因之一。司馬炎的過錯并不只是這些,他在位期間還有一個更大的失誤,為西晉動亂埋下了禍根。
在家族統(tǒng)治的專制時代,皇權(quán)的交接是在王室內(nèi)部進(jìn)行的。“太子,天下之本”。選對接班人,天下平安;若有閃失,往往造成天下大亂。因此,選擇接班人就成為朝廷的頭等大事。司馬炎就是在這個問題上出現(xiàn)了重大失誤。他選擇的接班人是司馬衷。司馬衷是司馬炎的次子,老大在兩歲時死了,司馬衷成了實際上的長子,從資格上講司馬衷沒問題,不過,司馬衷既癡又笨,凈說傻話,根本不是當(dāng)皇帝的材料。司馬炎也知道兒子太笨,甚至感到他很可能“不堪奉大統(tǒng)”,不能繼承皇位,擔(dān)當(dāng)大任。那他為什么還要固執(zhí)地立司馬衷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頂不住枕邊風(fēng)。司馬炎曾與司馬衷的生母楊皇后商議,想另立一個太子。在“母以子為貴”的封建時代,換太子可能關(guān)系到楊皇后及其家族的地位,司馬炎的想法剛一藱n鼉馱獾窖罨屎蟮那苛曳炊裕罨屎蟮潰毫⒌找猿げ灰韻?,豈可動乎?”司馬炎很清楚這個從西周就傳下來的宗法制傳統(tǒng),其實宗法制還有變通的內(nèi)容,就是當(dāng)沒有合適的嫡子時,“立子以貴不以長”。意為如正妻無子,可以立這些妃妾中地位最高的兒子為繼承人。這顯然是楊皇后不答應(yīng)的。面對楊皇后的阻撓,司馬炎無力反駁。
第二,心存僥幸,企圖寄托皇太孫。司馬衷雖然傻乎乎的,但是他有一個叫司馬遹的兒子卻十分聰明,這是他和宮女所生,一直在司馬炎身邊。這孩子聰明伶俐,晉武帝非常喜歡這個孫子,經(jīng)常把他帶在身邊。時間一長,一個念頭在司馬炎心里形成:雖然太子司馬衷不令他滿意,但孫子大有希望,將來把他立為司馬衷的太子,司馬氏的天下不就可以振興了嗎?
作為一國之君,司馬炎的想法真是太幼稚、太簡單。試想,傻乎乎的司馬衷能否順利做皇帝,晉王朝能否保全都是未知數(shù),這第三代接班人幾乎是沒影的事。再有,司馬遹非正妻所生,司馬衷的正妻是賈南風(fēng),司馬炎也不想想,這個女人會讓司馬遹順利接班嗎?
司馬炎在選接班人問題上,徘徊猶豫,缺少理智,終于釀成大禍。
司馬炎晚年在為司馬衷選擇太子妃的問題上也犯了糊涂,他選的就是上面提到的賈南風(fēng)。此女是司馬師的親信賈充之女,長相奇丑,心胸狹窄,報復(fù)心很強(qiáng),入宮后,見宮里處處是粉黛佳麗,不僅妒火中燒,不許司馬衷接近別的女人,甚至加害她人,險些被廢。司馬衷繼位后,她被立為皇后,更加肆無忌憚,急于干政。291年,她先策動楚王司馬瑋(司馬衷的五弟)進(jìn)京殺掉外戚楊駿,又命司馬瑋殺掉執(zhí)朝政的汝南王司馬亮和老臣衛(wèi)瓘,接著,又以司馬瑋濫殺大臣為名,將其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