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路上,有一個妖怪可以說是最忠誠的,那就是在烏雞國出現(xiàn)的獅猁怪。為什么說他忠誠,因為在看到主人文殊菩薩在人間被欺負(fù),甘愿被閹割下界替主人出氣。
獅猁怪
一般的妖怪都是很難做到的,獅猁怪不僅下界了純屬為了報仇,更是在下界沒有享受到別的妖精有的榮華富貴,因為他心中只有任務(wù)和忠誠。
獅猁怪
但是,在文殊菩薩收服獅猁怪后,獅猁怪好像是心中有氣,想想隔誰誰也不舒服,為什么那?下界沒有好處,反而給閹割了。這才導(dǎo)致了它的第二次下界。
獅猁怪
第二次下界后,和金翅大鵬雕、白象一起來到獅駝嶺,一口吞掉了獅駝嶺的10萬城民。但是,在青獅白象大鵬鳥被收服后,文殊菩薩好像沒有那么生氣,也沒有處罰他,只是簡單的說,“現(xiàn)不歸位,更待何時”。
獅猁怪
為什么文殊菩薩這么好的脾氣?不是好,而是佛教講究“因果報應(yīng)”“天理循環(huán)”。像文殊菩薩被烏雞國王浸在水中三日,文殊菩薩讓烏雞國王泡在井中三年。
獅猁怪
想一想,佛家這么講究的竟然也做出這樣的事情,所以獅猁怪被閹割了,比文殊菩薩水浸三日要嚴(yán)重得多,而且不可挽回。讓獅猁怪吃10萬人是很應(yīng)該的,只是“因果報應(yīng)”,至于是這10萬人應(yīng)該被吃還是在以后有下文那就不得而知了。
在《西游記》中,青獅可謂是一大疑點,因為他是《西游記》中唯一出現(xiàn)過兩次的妖怪,一次是在烏雞國冒充國王;而另一次則是在獅駝嶺做了山大王,兩者形象截然不同。在烏雞國只是化作了一個懦弱膽小的國王;而在獅駝嶺則是一個口吞千萬人的威風(fēng)凜凜的妖王,這不僅引起后人深思,是作者無意之間的敗筆?還是另有原因?尚無人可知。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菩薩,師利,獅猁,無非心魔而已。
烏雞國的妖精是“獅猁”,而

獅猁怪獅駝嶺的大魔是“青獅”,雖都是文殊菩薩坐騎,但是卻不是同一。而且兩頭獅子實力差別很大,獅猁與孫悟空交戰(zhàn)三回合便狼狽逃竄,而獅駝嶺的大魔卻能與孫悟空大戰(zhàn)二十合不分勝敗。綜上所述過于片面,完全靠臆測,沒有看過原文。兩個地方的獅子都是青毛獅子,文殊不需要兩頭一模一樣的坐騎,影響戰(zhàn)斗力的方面也很多,一把破刀片能擋幾回合已經(jīng)很不錯了。
現(xiàn)在開始證明這個青毛獅子就是烏雞國青毛獅子。首先是名字,還記得九頭蟲和孔雀么,獨一無二的東西,我就沒必要取什么花俏的名字。還記得芭蕉扇么,明明不是獨一無二的,各有功用的,我想藏底牌,就不取什么好名字了。
現(xiàn)在,這個獅駝嶺的大大王叫青毛獅子,而烏雞國“鏡里觀真象,原是文殊一個獅猁王。行者道:‘菩薩,這是你坐下的一個青毛獅子,卻怎么走將來成精,你就不收服他?’”也是青毛獅子,如果文殊豪富,需要兩臺一樣的車?肯定是越稀有越好,就是有兩只我的也殺一只,留個獨一無二。